这是个资讯爆炸的时代,
大量研究表明:很多文章能获得更好的点击量,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在于起了一个很好的标题。
在保证内容优质的前提下,取出一个好标题能吸引更多用户点击,从而提高文章的流量。
那怎样才能取一个有吸引力的标题,增加内容的阅读量和热度,获取较高的收益呢?
精选君认为,可以运用以下3大技巧:
01 采用如何体
所谓如何体,就是将“如何做”这类解决方案设为悬念。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将内容痛点和读者需求相结合,让读者从标题一眼就能了解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以及大致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具体案例如下:
主标题:1岁宝宝早餐怎么吃?这么搭配30天不重样,宝宝营养均衡长得壮
展示量:320580
副标题:宝宝早餐吃什么?这样搭配孩子吃的开心还营养,宝妈也省心
展示量:3664
来源:帅帅育儿

【案例分析】
主标展示量高达32万,副标仅为3664,为什么同一篇文章流量差距会这么大?
主要原因在于2点:
(1)问题明确具体,易圈定相关受众
副标仅提出疑问:“宝宝早餐吃什么”,因为不同年龄的宝宝,应该吃不同的食物,所以该标题的问题太过广泛,没有针对性,难以圈定相关用户。
反观主标题,把问题具体定位到”一岁的宝宝”,信息点更明确,易圈定契合的受众人群。
(2)戳中受众读者,有效设置悬念
抛出问题后,我们还要给出解决方案,并用细节烘托答案。
比如主标题就将一个月的早餐搭配设为悬念,并用“宝宝营养均衡长得壮”这一亮眼细节诉中利益,烘托悬念点,增强标题的吸引力。
02 采用痛点法
所谓痛点法,就是在取标题时要学会换位思考,根据用户思维取出直击痛点的标题,以便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那怎样才能在标题中直击痛点呢?
常见方法有2种:
1.加身份标签
比如之前提到的案例:“1岁宝宝早餐怎么吃?这么搭配30天不重样,宝宝营养均衡长得壮”
就采用身份标签“1岁宝宝”圈定受众,直击用户痛点。
2.加入生活场景
巧用细节打造生活场景,调用视觉感官,增强用户的画面感和代入感。
具体案例如下:
主标题:炒丝瓜时,直接下锅就错了!难怪丝瓜发黑没食欲,早懂早受益
阅读量/推荐量:
883065/11562228=7.6%
副标题:炒丝瓜的时候,很多人一下锅就错了,难怪丝瓜发黑没食欲!
阅读量/推荐量:
34574/486282=7.1%
来源:小雄美食

【案例分析】
主标阅读量高达88万,主要原因在于2点:
(1)细节描述场景,增强代入感
炒丝瓜直接下锅,是很多美食类受众常做的事,主标首句描述场景,易圈定相关受众,引起他们的注意。
另外,主标首句紧接着“就错了!”是典型的挑战大众常识,易激发大众的好奇心。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是: 细节描述场景后,我们可以将其和“颠覆常识”相结合,加强标题的张力。
反观副标:前2个分句的用词太过繁琐,不够简洁。
(2)暗示正确做法,有效埋下悬念
主标末句“早懂早受益”,隐约暗示:文中会告诉读者正确的炒丝瓜方式,精准诉中相关受众的利益点,让读者了解到文章内容的丰富性。
相比较而言,副标少了这个利益点,就显得单薄很多。
这里给我们的启示,点出读者错误的做法或认知后,标题一定要对正确答案设置悬念,向用户的利益点靠近。
03 营造紧迫感
为什么有人看到一篇文章会立马点击?
为什么有人看到一篇标题的观点,会立马想看观点的论证过程?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在于作者在标题加入了紧迫感。
其实,标题充满急迫感,也是召唤行动的一种表示。
那怎么让标题显得更有紧迫感呢?
这里有常用的技巧:巧用第二人称
具体案例如下:
主标题:超准心理测试:一张图第一眼看到什么?测出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阅读量/推荐量:181214/1137491=15.9%
副标题:超准心理测试:你第一眼看到什么?测出你内心深处的秘密
阅读量/推荐量:73956/432403=17.1%
来源:赵小明心理团队

【案例分析】
主标阅读量高达18万,副标仅为7万多,二者最大的差距在哪里?
其实相比之下,主标数据更高离不开2点原因:
(1)亮点前置
主标首句“超准的心理测试”,一方面清晰地点明主旨,让读者get到这是一篇心理测试文章;其次“超准”为文章的可信度做了背书,增强测试的有效性。
(2)细节刻画,让文章内容更清晰
主标“一张图第一眼看到什么”,不仅清晰地向读者交代测试的方式,而且突出了测试的简便性,易满足人们想碎片化快速吸取信息的心理。
相比较而言,副标细节远不如主标清晰,少了“一张图”这一关键信息,反而削弱了标题的吸引力。
另外,主标末句采用第二人称“测出你内心深处的秘密”,不仅易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而且有效地烘托了悬念。
总结
以上我们为大家介绍了爆款标题的3大技巧,分别如下:
(1) 采用如何体与解决方案相结合,让读者从标题一眼就能了解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以及大致的解决方案是什么?
(2)采用痛点法,即采用身份标签或细节打造场景,根据用户思维取出直击痛点的标题,以便激发用户的情感共鸣。
(3)利用第二人称营造紧迫感,召唤读者行动,立即点击阅读。
撰文by 吴玉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