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媒体久了,你会发现一个很明显的差异。有的作者发布动态,三言两语就能清晰地表达观点,完读率和阅读量都非常高。而部分作者的动态内容,枯燥无味,读者读完开头就不想看了,更别谈转发评论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别急,我们先来看以下两个故事:
1、故事A:
王子救出公主,带回王宫。几个月前,公主被森林里的巫婆抓走,王子寻遍巫师学习法术,终于亲手杀掉巫婆。因为公主是他的妹妹,而巫婆抓走了他的妹妹,王子必须除掉她。对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古老的王国。
2、故事B:
从前有个古老的王国,王后生了一个公主和一个王子。几个月前,公主被森林里的巫婆抓走。整个王宫上下大乱,到底该怎么办?王子用尽各种办法杀掉了女巫,救出公主。
· 寻遍各路巫师学艺,获得法力
· 加强练习提高法术,得和巫婆决斗的能力
· 杀掉巫婆,救出公主妹妹。
上面两个故事讲述着同样的内容(连用词都几乎一样),但显然第二个故事一目了然,而第一个故事却阅读困难,晦涩难懂。是什么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其实,这是因为第二个故事的表达逻辑使用了本文即将讲到的第一个原则,即SCQA原则。
01SCQA原则
S指加入情景(Situation)——提供一个熟悉的情景
C指打造冲突(Complication)——描述情景出现的矛盾
Q指引出疑问(Question)——指出问题所在
A指结论先行(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要知道,其实决定动态or故事吸引力的不只是内容,还有内容的排列顺序。一般情况下,一篇刚及格的内容,如果按以下顺序改变下内容表达的逻辑,可读性就会变得非常强!那具体该怎么做呢?
1、加入情景加入情景通常是先陈述事件或者故事的发生背景,以增强读者代入感。比如上面谈到的故事B,一上来先告诉读者,从前有个古老的王国,读者就会置入那个情境之中:“噢,这是要讲一篇童话故事。”试想一下,如果一上来就讲“王子杀死巫婆,救了公主。”你是不是觉得不知所云。
具体案例,我们可以看下这个阅读量突破20W+的case:
这条关于历史人物的动态,内容结构就非常清晰。我们细细分析下:
首先,首句先交代出2个主角人物的关系,也就是整个故事的大背景:迟浩田是许世友属下的一个兵。其次,再打造出冲突或矛盾:虽然两人明面上是上下级关系,但由于年龄和军级的关系,二者却从未见面。紧接着,引出一个问题:明明二者从未见过面,但作为上级的许世友却认识迟浩田?借此引起读者的好奇心。最后,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都围绕"许世友为什么会认识迟浩田"这个问题展开,详细交代认识的原因,让读者了解到二人之间有趣的纠葛。
可以看到,这条动态内容的行文逻辑是有迹可循的。通过交代背景、打造戏剧冲突、引起读者的疑问或好奇、给出答案/解决方案的路径,一直吸引读者读到最后。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case,下面这篇动态内容的阅读量仅为48,其中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交代清背景,让读者了解你到底想讲什么。
其实这篇动态内容主要是想总结这位男明星的演艺生涯,但是动态内容没有交代清人物背景,甚至没有主语。像这类模棱两可的表述,不仅不能给读者带来信息增量,而且会让用户感到不知所云。
所以,从这2个case中,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当我们发动态内容,尤其涉及到故事、事件、资讯等内容体裁时,注意交代清背景信息。读者只有清晰地了解到背景信息,才会有兴趣继续读下去。
2、打造冲突
打造冲突,即说清背景信息后要立马打造转折及冲突,引起读者注意。换言之,就是要先打破开场时给对方的安全感,勾起读者的好奇心。我们都知道,不管是文学还是影视作品,都要求起承转合。主角需几经曲折,经过重重磨难才能收获结局,否则太平淡的故事将失去观众的喜爱。写内容亦是如此。
比如上文提到的童话故事,如果你全篇一直在描述“从前有个王国,哥哥王子和公主妹妹感情深厚,他们快乐的生活在一起”,那么我相信读者看到一半绝不会有耐心继续读下去。
反之,若你像故事B一样,为主角制造一个冲突:原本幸福的公主突然被巫婆抓走,那么读者会带着好奇心继续读下去,寻找结局。
再比如最近大热的《隐秘的角落》,如果主演秦昊饰演的张东升犯了杀人罪没有被那3个小孩看见,即【戏剧冲突】,那么后面的故事将无法展开,观众也不会有动力继续追下去,这部剧也就不会引起这么大范围的讨论,成为现象级热剧。
3、引出疑问
前面我们已经铺垫出冲突,读者的好奇心已被勾到极致,此时只要把问题直接抛出来即可。而这个问题,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既要是他们会关心的问题,也要是你写这篇动态内容要表达的中心思想,你必须要先用一句话将它明确地点出来。
比如故事B,打造出“公主被抓”的冲突后,接下来就能顺利地引出疑问: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把公主成功救出?可以看到,这里的疑问即能和上文的内容形成逻辑串联,又能顺利引出下文,推动内容后续发展,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再比如,我们可以看一下这段著名的文案,就很巧妙的运用了这种结构。
先给出清晰的背景介绍(S),描述一个事业有成又有钱的人准备做慈善的场景。让读者形成代入感。紧接着话锋一转引出矛盾和冲突(C):竟然有老人不会想要钱,进而激发读者好奇心,类似:竟然会有人。受众就会产生共鸣的问题(Q):老人不要钱到第,最后由作者给出答案(A)。短短几句话却充满起承转合,且能调起读者兴趣,让他的思维一路跟着文章结构走。
4、结论先行
在个人思考的过程中,我们都习惯提出问题,然后再经过层层推导得出最后的结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向作者传递内容时,要反向而行,先摆出结论,再放出推导的过程或论点。
举个例子:A向领导请假,一上来就说:“我家里出了事情,爸爸生病严重必须要做手术,我家里只有我一个子女,所以我想请3天假”
一开始老板可能会觉得莫名奇妙:为什么下属A突然聊起了家事,可能听到最后才恍然大悟,A原来是想请假啊。但在信息纷杂的当代,读者可不一定有耐心看你的内容看到到最后。所以,为避免让读者产生混乱,我们要一开始就亮出结论。依然以上例为例,我们按结论先行的方式转换下表达顺序,如果A这样向领导请假:
“领导,我想请3天假。因为我爸爸生病严重要做手术,我是独生子女,所以想回家照顾下家人”
领导一下子就能知道你的目的,然后慢慢听你的解释,整个表达就顺畅易懂了很多。另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摆出结论后,文章后续的解释观点也必须要有从属结构,即保证逻辑性
以下排列观点的3种方法:
1.按照重要性排列
2.按照因果&时间性排列
3.按照结构性顺序
例如我们在课程开头提到的故事B中,最后王子用尽各种办法杀掉了女巫,救出了公主。寻遍各路巫师学艺,获得法力; 加强练习提高法术,赢得和巫婆决斗的能力;杀掉巫婆,救出公主妹妹。后面这3个分论点就是按照时间性顺序慢慢展开。所以整个内容的表达结构就非常清晰。
02PSAC结构
P指亮出观点(Point)——先针对一个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
S指说现象(Situaition)——针对观点去描述一些现象来向读者建立认同感
A指做分析(Analysis)——对场景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引出个人观点或激发观众情感共鸣
C指下结论(Conclusion)——再次明确的表达态度。
众所周知,写作是用文字来交谈,不像面对面说话,可以借助表情、手势等身体语言来辅助我们表达,不论你有多么充沛的情感、多么绝美的想法,如果不能通过结构的编排、措辞的选择,准确地传达出来,读者就没法正确理解你的意图、感知你的情绪、导致沟通失败。
因此对于动态内容而言,逻辑性比文采修辞更重要。语言平淡,就算别人无感,但还是能明白你的意思。语言表达混乱,那读者真的会一头雾水。所以我这里推荐一个特别好用的内容框架,可以迅速让你的内容"站起来"。这个框架叫做:PSAC原则。
具体我们可以看一个case:
我们细细分析下这个案例。首先,作者在首句先抛出个人观点:不同色彩不仅影响宝宝的情绪,而且影响宝宝的智力,来勾起大众的好奇心。因为在一般人的认知中,影响宝宝智力发展的主要是父母基因、营养补充、以及后天父母的开发和培养。很少有人会知道色彩会影响宝宝的智力。所以当作者抛出这个观点后会一下子吸引育儿爸妈的注意,毕竟孩子的智力发展是爸妈最为关注的议题之一。
其次,在抛出观点后,作者紧接着又借用一些现象和结果分析来支持自己的论点。毕竟,如果很突兀得扔出这样一个观点,是没有办法让大家信服的,也很唐突,没有事例的说理都是胡搅蛮缠。
所以我们需要在自己的观点后加入一些具体现象来向用户建立认同感,这个现象要么比较权威,如上例所示,借用国外学者对于颜色影响智商的研究案例来增强用户的信服感:;要么是读者在实际生活中也会遇到的场景,可进一步增强读者的代入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最后,作者需要在最后进一步强调自己的结论。
在经过一层层有理有据的分析后,我们需要在最后再一次明确地表明态度和结论,如上例所示:它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好看的颜色会使人的身体感到舒适、情绪得到均衡、行为变得灵活协调。
在结尾再次点明此结论,不仅与首段形成了呼应,而且强调了动态内容的主旨,使整个动态内容的逻辑形成了闭环。
总结:
以上我们介绍了2种能让动态内容更富有逻辑的写作方法,也是提高动态阅读量的方法,它们分别是:
一:SCQA原则
· S指加入情景(Situation)——提供一个熟悉的情景
· C指打造冲突(Complication)——描述情景出现的矛盾
· Q指引出疑问(Question)——指出问题所在
· A指结论先行(Answer)——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PSAC原则
· P指亮出观点(Point)——先针对一个议题亮出自己的观点
· S指说现象(Situaition)——针对观点去描述一些现象来向读者建立认同感
· A指做分析(Analysis)——对场景发生的事情进行分析,引出个人观点或激发观众情感共鸣
· C指下结论(Conclusion)——再次明确的表达态度。